中国外宣网

全民科普:什么是太空战争!

 

太空战争,简称“太空战”,也叫“天战”,是指利用太空天基武器系统,以争夺“制天权”为目的的作战行动,是以地球的外层空间为战场所进行的攻与防、进与退、败与胜的独特作战形式。

它既包括作战双方天基武器系统之间的正面单独格斗,也包括天基武器系统对地面和空中目标的打击,以及从地面对天基武器系统发动的对天攻击。其目的就是剥夺对方对太空的控制权和使用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战争的领域、范围不断扩展。从最初的陆地逐步发展到海洋,又从海洋发展到空中,现在再发展到外层空间。

美军早就指出,天空和海洋是20世纪的战场,而太空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战场之一。

事实也确实是如此,进入21世纪以来,太空已经成为世界几个主要大国激烈争夺的重点区域,也开始成为现代战争的一个独特的“战略制高点”。

在未来战争中,谁夺取了制天权,谁控制了太空领域,谁就掌控了一种独特的战争先机,就可以进一步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并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

天战——随着军用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成熟,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战争模式。

世界一些军事强国竞相将军事触角伸向太空,使太空成为继陆、海、空三维战场之后,又一个崭新的战场。

一种以宇宙空间为主要战场、以军用航天器为主要作战力量、以夺取空间控制权为主要目的的新的作战样式已经诞生。

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天战!

适应于太空作战的需要,“天军”应运而生。

太空战场的开辟和建立,特别是天基作战平台和天基武器系统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催生了一支崭新的军种——“天军”。

早在60多年前,以美国和前苏联这两霸为代表的一些军事大国,就在积极探讨建立天军的可能性和有效途径。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将原来主要用于对付远程战略轰炸机的北美防空司令部,扩展成为以对付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为主的防空防天系统,其作战区域开始由大气层内扩展到外层空间,使空间监视、战略预警和攻击判定成为其主要任务。

前苏联也不甘落后,对应成立了空间防御司令部。这些组织机构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世界上“天军”诞生的雏形。

20世纪80年代以后,“天军”的筹建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参与其中的已经不仅仅是苏美(苏俄)两家,还加入了重新崛起、后来居上的中国天军。

美国和前苏联不仅组建了军事航天司令部,而且相继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天军”部队。

美国拥有一个航天师、5架航天飞机和近百名航天员。

而前苏联也拥有数百名专门担负反导、防天任务的高级“航天士兵”。

为了保密,中国天军的情况,这里就不做详细介绍了。

从发展趋势上看,“天军”将成为未来太空战场的主力军,并可以在夺取“制天权”的战争中发挥以下作用:

1.“天军”可以遂行侦察、预警任务。

军用卫星在太空进行侦察、预警等军事活动,只能机械地执行规定的程序,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利用太空部队综合技能遂行侦察、探测等任务,则可根据太空战场的实际,随机分析判断情况,并适时进行处置。

显然,利用太空部队执行太空侦察、探测、预警等作战任务,有着更大的优势、更充裕的信息和更多的便利条件。

2.“天军”可以用来摧毁军用卫星、太空基地。

军用卫星作为军队在太空中的“眼睛”和“耳朵”,对部队的军事行动有着巨大的支援作用。特别是以空间站和天基武器系统组成的空间作战平台,是太空作战赖以依托的独特的“制高点”。

夺取太空战场的主动权,必须首先着眼于摧毁对方的军用卫星和太空基地。而要想完成这一特殊的作战任务,太空部队具有绝对的优势。

3.“天军”能够准确地攻击任何地面军事目标。

太空战场的重要使命,主要是服务于地面战场,为地面作战创造更加有利的制胜条件。

由于太空部队的作战平台主要高悬于地球上空的广阔空间,能够居高临下地俯瞰、控制地面战场。

特别是能准确控制和打击地面战场上敌方的军事目标,对于推进地面战场的作战进程,保证己方取得作战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此,在未来的太空战场,强大的太空部队,将成为运用天基作战平台和太空武器装备对敌方地面、海上和空中军事目标直接进行打击和破坏的主力军。

4.太空部队还将担负指挥、通信、导航以及搜集气象资料等多种军事任务。

美国航天部队的一位将军曾说过,未来的太空部队,将同时承担太空战场和地面战场的双重作战任务。因此,太空部队将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两栖”作战力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开发利用,天战武器越来越趋向多样化、多质化。

军用卫星在为己方军事行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使对方看到了巨大的潜在威胁力,就像悬在对方头上的一把达摩斯利剑,随时都可以掉下来,斩掉对方的头。

因此,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前苏联等军事强国一直致力于“以导反星”“以星反星”和“以能反星”等反卫星武器的研制,并把它作为控制太空、夺取制天权的重要武器装备。

反卫星武器形形色色、各种各样,不可枚举。但就从其杀伤机理上看,目前已经研制和正在研制的反卫星武器主要分为4种类型:

1.核弹空中爆炸

利用小型或微型核弹头,在目标航天器附近爆炸,产生强烈的热辐射、核辐射、冲击波和电磁脉冲效应,将敌方天基武器平台炸毁,一了百了;或者将敌方航天器的结构部件与电子设备、控制程序毁坏,使其丧失主要工作能力;或者使其重要工作部件暂时致盲,使其失去战机。

它的作用是距离远,杀伤半径大,在武器本身的制导精度较差的情况下,仍能起到破坏敌对目标的重要作用。

但核导弹反卫星武器的缺点是准确度低,附加破坏效应大,污染比较厉害,辐射面比较宽,也容易给己方卫星和其他非参战国家在附近的留轨卫星造成威胁,而且一旦使用,有引发核大战的危险。

2.动能物体直接攻击。

动能反卫星武器,主要依靠高速运动物体的动量能力来攻击和破坏敌对目标,通常利用火箭推进的方式,把弹头加快到很高的速度,并使它与目标航天器直接碰撞,将其击毁。

同时,也可以通过弹头携带的高能爆破装置,在目标附近爆炸,产生密集的金属碎片或散弹击毁目标。

现在各大国正在研制的高空、中空、低空反导系统,基本上是属于这一类。

采用这种杀伤手段的反卫星武器,要求高度精密的制导技术,例如美国曾经研制的F-15飞机发射的反卫星导弹,就能直接命中目标。

还有我国2009年以来进行的各种中段以上反导,也是属于这一类。

3.定向能武器攻击。

定向能反卫星武器,通过发射高能激光束、粒子束、微波束,直接照射敌方目标,攻击破坏敌方卫星的功能,或者彻底摧毁它。

通常,我们把采用这几种射束的武器分别称为高能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与微波武器等。

利用定向能武器杀伤手段摧毁敌方空间目标,具有重复使用、速度快、攻击区域广、成本低等优点,是几大国重点突击研究的太空作战武器平台。

但是,定向能武器研究开发技术难度较大,作战过程易受天气等外部环境的影响,毁伤目标的效果难以评估,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4.反卫星卫星攻击。

反卫星卫星是一种带爆破装置的卫星,它在与目标卫星相同的轨道上,利用自身携带的雷达红外寻导装置,探测与跟踪目标,然后靠近到目标卫星数十米范围之内,将载有高能炸药的卫星战斗部引爆,产生大量碎片,将敌对目标击毁。

目前,美国陆军和空军、俄罗斯战略火箭军、中国天军部队、欧洲航天局等,都在加紧研制类似的反卫星武器。

此外还有卫星捕捉装置,更是绝妙的太空作战武器。这个我们中国已经发射和装备,这里就不细说了。

对应太空的广阔性,天战战场也是无极限的。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和前苏联在太空争霸了几十年,逐渐将陆、海、空战场扩展到外层空间,使战争的“时空观”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于太空战场上的军事活动不受地球、国界、天候等因素的影响,作战的双方可以在广阔的太空轨道机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采取全方位的作战行动,这就使作战行动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灵活度和协调性。

特别是在现代先进的信息化战争中,位于太空战场上的各种侦察、预警、通信卫星,将作为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核心部件,成为对方首先攻击的目标。

作战双方为获得陆、海、空立体战场上的主动权,必将首先抢占太空战场这一独特的、具有超级价值的“制高点”。

世界上的一些军事大国,为了满足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的需要,绝对不会放弃对太空战场的争夺。美国如此,俄罗斯如此,我们中国也是如此。

特别是随着各种高新、尖端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军队进军太空、争夺太空、控制太空的能力将得到极大地提高,顺利实施太空作战,已非难事。

因此,在太空战场上的争夺,将会突破以往单纯在技术兵器方面的较量,而重点运用太空部队,采取太空破袭、太空突击、太空封锁、太空拦截等战法,在广阔的外层空间进行军事大较量。

届时,一场前所未有的太空大战,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战争的舞台上,绝对会让你看得眼花缭,目不暇接。

我们再来看一看空天战场的特征:

1.无分界面。

大气层、近地空间和深层空间,是一个具有连续性的系统,其间不具有任何明显的分界面和分界线。

人类战争的历史,造就了如今的陆军、海军和空军,这些军种主要是根据其作战的自然领域而划分的。

在未来战争中,先进的中远程导弹弹道最高点可达到数百公里以上,甚至过上千公里,在这种高度实施拦截,应属防天,难度极大,防不胜防。

但是,多弹头分导式导弹突破外层空间,进入大气层后,根据计算机事先赋予的飞行轨道和攻击程序,或者继续接受地面、空间指挥平台的引导,其弹头又可以用超高速巡航导弹的方式,机动灵活、快速巧妙地飞向敌方目标。

而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拦截,又应该是属于防空作战范畴了。

可见,由于空天之间的无缝对接性,防空与防天之间也是不可分割的。

不仅如此,由于既可在大气层外利用空气动力飞行,又可跃升到近地空间做惯性运动的空天飞行器的研制开发,以及利用航空器作为基础作战平台,在空中或者太空发射航天器,这种技术已经日臻完善和付诸实用,并且越来越强化其功能和威力,航空与航天之间更变得很难分割。

2.无边缘概念。

空天战场遍及整个宇宙空间。研究成果证明,宇宙是无穷尽的,所以,空天战场也是无边缘的,它的范围将随着人类空间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延伸、扩展。

托夫勒指出:“谁控制了环地太空,谁就控制了地球;谁控制了月球,谁就控制了环地球太空。”

俄罗斯军事理论家则明确地把目前的空天战场,分为近地空间战区和月球空间战区。

英国大数学家罗素预言:“当月球、也许还有火星和金星,能够被用来作为发动攻击的基地时,预料毁灭的能力将有突然的增进。”

世界大国在深层空间的竞争一直十分激烈。早在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和美国都发射了火星探测器。近年欧洲也发射了火星探测器。

至于更远的空间,美国40多年前发射的探测器,现在已接近太阳系的边缘,估计再过7-21年即可飞出太阳系。

为了提高飞行器在空天战场的运动速度,目前正在研究核技术、等离子体技术在飞行器动力装置中的应用,估计今后会大大缩短飞行器在空天战场上的飞行时间。

3.无静止性。

空天战场中的所有飞行器,无论进攻平台还是防守平台,都必须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因为在宇宙中没有任何东西是静止的。

为了取得在空天战场的优势,不少军事理论家又对1764年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研究的“地——月系统”的五个天平动点(L1-L5)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尤其是L4和L5,这两点都处在月球绕地球旋转的轨道上,L4在月球前面,L5在月球后面。它们与月球、地球分别构成两个动态等边三角形,是地——月系统的两个动能和势能均为最小值的奇点。

因此,在拉格朗日平衡点L4、L5上,或围绕L4、L5建设宇宙城(太空堡垒),不但可以极大地节省能源,而且其稳定性也非常好。

难怪托夫勒又指出:“谁控制了L4和L5,谁就控制了地球——月球体系。”

空天战场的无静止性,决定了空天战必须是彻头彻尾的运动战或超运动战,或者叫做太空运动战或太空超运动战。

中国伟人毛泽东认为,所谓运动战,就是“在长的战线和大的战区上面,从事于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的形式”。当然,也不排除“运动性的防御”。这个论述非常精辟,也非常准确。

因此,为了获得进攻或防御的优势,空天战中的飞行器,必须具有良好的变轨和机动能力,以适应太空运动战的需要。

4.不确定性。

飞行器、星体等在空天战场中的运动,属于多体运动,其运动规律可以用确定性方程描述。但是,其解却可能是不确定的,即可能出现混沌状态。

此外,从更深的层面上分析,构成空天战场的各种物质及其运动规律,如暗物质、暗能量、反物质、各种场、各种粒子等等,都很难确定,更不要说星体、星系的生成、演化、爆炸、塌坍、毁灭的过程了。

就连地球大气层中的气象变化、大气的运动,也都具有不确定性。

三体以上的运动,虽然能用确定性方程来表述,但最后可能不具有确定性、真实性的解,无法达到定量分析。

例如,一个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在地球与月球之间运动,地球和月球对它都有引力作用,当它处于两个引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位置时,其运动是不确定性的。

未来最基本的空战也是三体运动,即攻击机、目标机和空——空导弹。

星体(包括人造卫星或飞船)之间的运动就更加复杂了,属于多体运动形式。星体的轨道,都存在着不确定性的摄动。

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在攻击过程中,必须将多体问题转化为多个二体问题,以避免多体运动的不确定性产生和影响:

一是攻击器在接近目标时,应该具有自动寻导功能(如利用红外跟踪技术),使攻击后段变成自动寻导的攻击器与被攻击目标之间的二体运动。

二是采用接近“零飞行时间”的攻击器(如利用强激光束),使整个攻击过程真正成为发射平台与目标之间的二体运动。

 

 

(说明:本文作者:胡顺成、胡 浩,写于2020年,最早发布在百度百家号)

创建时间:2024-12-17 14:16
首页    军事频道    战役战术    全民科普:什么是太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