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评说】习近平今表明对中美关税战态度与对中欧合作重视
习近平今表明对中美关税战态度与对中欧合作重视
李锦
今天,新华社发出习近平给人感觉是“闲庭信步”的照片。“闲庭信步”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在很大的院子里散步,形容很清闲的样子,也形容信心十足。出自毛泽东【水调歌头】“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当然,这是在陪同西班牙首相的国事活动中出现的场面。
在中美关税战全面爆发的背景下,中国与欧洲的合作已成为稳定全球经济和应对共同挑战的关键。前天,中国在周边会议后,今天习近平借西班牙首相来访对中欧关系发表看法。
今天讲话,是中美关税战爆发后习近平首次公开发表对关税战态度。习近平一方面对中美关税战爆发表明“中国态度”,一方面对中国与西班牙及欧盟关系发表看法。
从两个方面理解习近平对关税战的态度
今天上午的新华社消息很不寻常。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访问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新华社发表消息与习近平与客人在钓鱼台步行,表明对这次访问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庭院内活动给人有“胜似闲庭散步”的感觉。新华社已经很久没有发类似形式的新闻照片了。
风雨之中,中国14亿多人口的消费升级需求和产业转型潜力,雄厚的经济基础、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和完整的产业体系,给了中国应对风险挑战的强大底气。正如习近平所言:“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都将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我们从两个方面理解这次讲话。一方面是习近平对关税战的态度,一方面对中国与西班牙及欧盟关系发表看法。
习近平对关税战问题讲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是表明立场与态度。打关税战没有赢家,同世界作对,将孤立自己。70多年来,中国发展始终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不靠谁的恩赐,更不畏惧任何无理打压。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都将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第二层意思是强调各国团结协作。强调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多重风险挑战叠加,各国唯有团结协作,才能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全球发展繁荣。
第三层意思是中国将为世界经济提供强劲动力。中国有14亿多人口的消费升级需求和产业转型潜力,
习近平对中国与西班牙与讲了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同西班牙关系。一方面是国际形势越是变乱交织,中西关系良好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就越凸显。中方愿同西班牙用好互利互补的合作优势,发挥好经贸、科技合作机制作用,深挖新能源、高技术制造业、智慧城市等领域合作潜力,打造更多互利合作成果。中西都是支持多边主义和开放合作的积极力量,双方要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促进共同发展繁荣。
第二层,是同欧盟关系。在中美关税战的背景下,中国与欧洲的合作对于双方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合作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还扩展到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战略自主和经济韧性,以及在政治和外交层面的相互支持。习近平指出,中国一直视欧盟为多极世界重要一极,是明确支持欧盟团结发展壮大的主要大国。中国和欧盟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是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坚定支持者,双方经济总量超过世界经济总量三分之一,已经形成紧密的经济共生关系。中欧应该履行国际责任,共同维护经济全球化潮流和国际贸易环境,共同抵制单边霸凌行径,不仅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也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维护国际规则和秩序。
据今天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如果与美国的关税谈判失败,欧盟可能会对美国的大型科技公司征收关税。冯德莱恩强调,“这场贸易战中没有赢家,只有输家。”这说明中国与欧盟在立场与利益上的一致性。
对中美关税战背景下中欧关系的建议
这次谈话,不仅是对西班牙,也是对欧盟的喊话。
中美博弈背景下,中欧合作不仅是双方抵御外部风险的经济选择,更是重塑全球治理规则的战略必需。通过深化经贸纽带、协调全球议程、平衡地缘压力,中欧有望成为稳定多极化世界的“双引擎”,但其成功取决于能否超越短期分歧,构建长期互信框架。对此,我们觉得空间是很大的。需要从四个方面努力。
一是经济合作,构建多元化贸易体系 。
1. 降低对美依赖。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导致全球供应链震荡,欧盟作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2022年双边贸易额超8473亿美元),加速推进与中国的贸易多元化。例如,欧洲汽车制造商(如大众、宝马)扩大在华产能,规避美国关税壁垒,同时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如宁德时代)在欧投资设厂,形成互补优势。
2. 高附加值产业合作。中欧在制药(如中欧药品监管互认协议)、航空航天(空客与中国大飞机合作)、奢侈品(LVMH等品牌在华销售额增长)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技术标准互认,减少贸易摩擦。
3. 中欧投资协定(CAI)的潜力。 尽管CAI因政治因素暂缓,但其框架下的市场准入承诺(如中国开放金融、新能源汽车领域)仍为未来合作奠定基础,凸显双方经济融合的战略意图。
二是,全球治理合作,应对共同挑战的“利益共同体”
1. 气候变化与绿色转型。 中欧共同发起的“中欧绿色伙伴关系”支持第三方国家能源转型,并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协调碳定价规则,避免单边措施引发贸易冲突。
2. 维护多边主义与供应链安全。 双方在WTO改革中协调立场,反对美国单边主义;建立中欧供应链韧性对话机制,确保关键原材料(如锂、稀土)供应稳定,减少对美技术封锁的依赖。
3. 公共卫生与数字治理。
三是,欧洲“去风险化”与中国“双循环”的交汇。
1. 欧盟战略自主的诉求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通过补贴吸引欧洲产业转移,迫使欧盟加速“去风险化”。例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对华去风险而非脱钩”,通过加强与华合作平衡美国压力,同时保护关键技术(如出台《芯片法案》与中国竞争)。
2. 中国“双循环”战略的欧洲支点。中国通过扩大内需(“内循环”)和深化与欧合作(“外循环”)对冲中美贸易下滑。例如,2023年上半年中国自欧盟进口增长5.1%,出口增长8.3%,欧洲成为稳定外贸的重要市场。
四是,地缘政治是平衡美国影响力的关键力量
欧洲的“第三极”定位 。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呼吁欧洲“避免卷入中美对抗”,德国总理朔尔茨强调“脱钩不可取”,反映欧洲寻求在中美间保持战略平衡。中欧通过领导人会晤(如中法欧三方峰会)加强政治互信,共同抵制“新冷战”叙事。
重视解决中欧关系合作深化的障碍
中美博弈背景下,中欧合作不仅是双方抵御外部风险的经济选择,更是重塑全球治理规则的战略必需。中欧关系目前呈现“选择性接触、有限合作与选择性竞争”并存的特征。短期内,欧洲在中美间寻求战略平衡的难度较大,但长期来看,其对华政策仍将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全球治理需求。中国需通过扩大市场开放、加强气候合作、分化欧洲内部立场(如争取德国、法国支持)来稳定中欧关系,同时警惕意识形态对抗升级的风险。成功还取决于能否超越短期分歧,构建长期互信框架。
1、重视欧盟对华“三重定位”(伙伴、竞争者、对手)导致政策摇摆,需通过高层对话(如中欧峰会)弥合价值观差异(如人权议题)。
2、重视技术竞争:在半导体、AI等领域,欧洲既寻求与中国合作研发,又加入美国主导的“技术民主联盟”,凸显合作复杂性。
3、 未来路径:深化绿色金融、第三方市场合作(如“一带一路”对接“全球门户计划”),以务实项目推动关系升级。
对于中国与欧盟贸易摩擦的短期激化要尽量化解。例如欧盟近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可能引发中国反制措施(如对欧洲燃油车、葡萄酒、农产品加征关税)。此类“以牙还牙”的博弈短期内可能推高中欧贸易成本,削弱双方市场互信。还有欧盟推动供应链“去风险化”,试图减少对中国新能源、稀土等领域的依赖,而中国则加速技术自主创新。双方在高端制造、绿色技术等领域的竞争可能加剧贸易摩擦。
当然,总书记今天与西班牙首相的谈话,是原则性、方向性,具体问题应由中国业务部门交谈。
另外,习近平将4月14日至18日对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三国访问,显然是与中美关税战全面爆发的背景有极大关系。预计近期国家领导人外交活动将比较频繁。
来源:中国外宣通讯社 中国外宣网